苏格拉底曾经强调过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授,也是心灵的交流与共鸣。师生之间定期的深度沟通,不仅能促进学生在学术上的进步,还能增强彼此的信任和理解,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导师能更了解自己的学生,从而为其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他们在个人发展和自我认识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从而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引导学生走向自我实现的道路。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文化行为准则第三期小故事,看看华西的医生们作为导师是如何通过与学生充分沟通交流来帮助其成长的。
第三条
— 华西员工文化行为准则 —

胡秀英
护理学研究所所长
护理创新研究室主任
正值毕业季,胡秀英教授团队每周一次的组会本周的主题是研究生预答辩。通过这次组会沟通,胡老师仔细审阅每位学生的答辩内容,细致入微地考虑到了每一个细节,对每位同学论文中的问题逐项指出,并提出修改建议:
“谭同学,第23页创新部分的这个字体还是要放大到24号,以便观众一眼就能看到重点内容。”
“麻烦再翻到第44页,要清晰地表达研究结论,避免使用模糊语言。还有在总结研究意义时,要将各部分内容连贯起来,使逻辑更加清晰。”
胡老师严格把控答辩关键点一开题报告、预实验、阶段检查一毕业小论文、中期考核、毕业大论文书写、预答辩、答辩等环节等,随时关心、督促同学们的论文进度。
胡老师还非常重视学生们的品德修养和心理健康,她为同学们列一个推荐阅读的书单,并且通过在组会上围读并交流读后感的方式,寻找共鸣,帮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提升自己的境界,促进个人成长。
除此之外,在生活方面胡老师也会给予同学们极大的关心。之前有同学为了提高自己的成绩,参加了校外培训机构的课程,结果因为社会经验不足,和机构产生了纠纷,胡老师帮助她联系了法学院的律师老师,顺利地解决了问题。“当时心里很害怕也很无助。我想到了我们胡老师,试着求助了她,胡老师立刻安慰我,告诉我别着急,这件事让我感受到胡老师对学生浓浓的关心和支持,也让我更加信任她。”胡老师一学生提到。
为了提升和同学们的沟通效率,维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胡老师还建立了“教授-副教授-助理一体化导师沟通小组”,共同为学生们排忧解难。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与整个导师小组进行沟通,从多角度了解学生的情况,提供全面的帮助。胡教授特别希望以这种形式与学生们进行良好的沟通,形成师生共同期盼的和谐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学生身心稳定的基础,也是科研路上师生携手披荆斩棘的基石。
倪同学说:
胡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帮助我们在学业上不断精进;她的关心和支持,帮助我们在生活上减轻压力和焦虑。她既是一位良师,更是一位益友。
胡秀英说:
导师与学生沟通中最重要的两点:一是要准确掌握学生的问题,二是要切实解决问题。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世”范,作为导师,我们要引导和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让学生学到知识、锻炼能力、锤炼品格,成为诚信为本、追求卓越、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坚持不懈、终身学习综合素质优秀的研究生。
导师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和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师生之间的每一次沟通都是一次心灵的触碰,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智慧的交融。在求知途中,师生间的深度沟通犹如一把利剑,帮助学生们斩断途中的荆棘;在生活路上,师生间的深度沟通犹如一盏明灯,照亮学生们前行的道路。导师们通过深入细致的沟通与指导,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让他们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和人生梦想。